【学习园地】周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
发布时间: 分享到:
|
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道路,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但是,生产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强调“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即一种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从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改善其性状和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者相结合,提高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结合的程度、质量、水平不同,是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区别。 新质生产力是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生产力理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高科技体现为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着眼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主导并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效能体现为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和生产效率高。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效率受到组织和技术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改进组织方式和技术水平,提升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进而推动生产力的跃升。其一,基于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效率。其二,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逐渐成熟,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持续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其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变革,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重视技术革命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突破。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回顾历史,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蒸汽动力领域的技术突破催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通过蒸汽机的应用带动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生产动力发生巨大变革,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领域的技术突破催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通过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大规模的生产变得经济可行,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幅跃升,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生产发展,使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这表明,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和生产力跃升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相伴相生。 推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的显著优势,正是这一制度和体制使我国在量子信息、高铁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北斗导航、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动能。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要按照“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来源:2024年第5期《党建》杂志,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
|